热点与前沿

  • 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历史演进、治理困境与弥合路径

    王凤羽;王永健;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核心驱动力,而数字鸿沟则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阻碍。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应用,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弥合不仅有助于广大农村居民公平参与数字经济、共享数字普惠成果,而且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文献梳理,概括总结城乡数字鸿沟的内涵。通过历史回顾可以发现,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特性和矛盾焦点存在着从早期数字接入鸿沟到数字使用鸿沟,再到数字效果鸿沟的演变。伴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城乡数字接入鸿沟渐趋弥合。然而,城乡地区在数字接入质量、数字应用质量以及数字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因此,面对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对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发展意识与数字素养和技能、推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数字化发展,完善农村地区数字社会服务和数字治理体系,促进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进一步弥合,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2024年02期 v.38;No.353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181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数实融合背景下平台经济优化乡村产业链的机制

    孙晓;张颖熙;

    促进数实融合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发掘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数实融合以平台为中枢,有效整合技术与数据并在不同场景应用,实现价值增值。由平台发展衍生而来的平台经济,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主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市场运行模式,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普惠效应、创新效应、价值创造效应,通过提质、增效、扩容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动能。当前,我国乡村产业链面临现代生产要素缺失、产业创新驱动不足、产业链条过短、产业协同能力不足、产业链数字化综合运营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平台经济基于自身特性,能够通过优化乡村产业链要素投入结构、打造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的双向一体化,助力乡村产业链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实现对乡村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作用。促进平台经济与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新发展动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围绕乡村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主体、产业结构与产业模式同步创新,以乡村产业链升级助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体系构建。

    2024年02期 v.38;No.353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69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流通现代化

  • 基于数据要素流通视角的数据交易平台发展现状与对策

    朱海洋;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若要持续保持高价值,可共享、可流通、可交易是必然要求。为充分发掘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探索建立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交易平台至关重要。通过文献研究、会议研讨、专家访谈、网站检索等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发现,数据要素作为关键基础资源和重要生产资料,能够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市场反应、提升管理效率、反映行业状况等。目前,国外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已取得较好成效,国内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进入新发展阶段,但国资主导不强、商业模式不清、技术应用不深、规则标准不明、安全体系不全、市场规制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进而抑制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效率的提升。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交易平台发展创新,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优化数据交易平台股权结构与许可机制,增强数据交易平台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数据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统筹建立数据要素标准规范,完善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安全配套体系,培育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产业创新能力。

    2024年02期 v.38;No.353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226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区块链技术对具有CSR投入的再制造供应链的影响

    李健;王立静;权沛;

    针对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存在不确定性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透明问题,考虑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由单个零部件供应商、原始制造商和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再制造商组成的再制造供应链博弈模型,通过逆向求解法分别得到不使用区块链技术和使用区块链技术两种场景下供应链各参与方的均衡解和期望利润。进一步对比分析两种场景下的均衡解和期望利润,得到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对商品价格、需求量及各参与方和整个供应链的期望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会降低新产品的需求,增加再造品的需求,使新产品的需求向再造品转移。另外,对再制造商和整个供应链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总是有利的;对零部件供应商和原始制造商来说,只有再制造商不进行社会责任投入,区块链技术仅提供再造品质量信息,并在质量方差满足一定条件时,才有动机使用区块链技术。研究结论对区块链技术赋能具有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再制造供应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年02期 v.38;No.353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0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供应链格局新趋向及我国的战略考量

    杨志浩;孙小宁;

    供应链安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利用全球双边商品贸易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全球供应链格局新趋向和我国面临的供应链新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供应链呈“慢全球化”特征,并演化为四大供应链社团,我国代替日本成为供应链社团新核心。以印度为核心的供应链社团异军突起,引领了全球第四大供应链社团。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增大,以美国为核心的供应链社团以及高技术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增势尤为明显。我国的供应链资源调配力增速趋缓,其中,高技术产品供应链的资源调配力放缓最为明显;高技术产品供应链呈近岸化趋势,且断供风险有所提高;中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供应链维持远岸化态势,且断供风险持续下降。我国应以国际局域合作为依托,推动供应链全球化;以我国产业发展阶段为基础,推动供应链保稳工作;警惕以美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社团潜在阻断点危机及其外溢风险,加快构建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分级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对冲供应链风险。

    2024年02期 v.38;No.353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14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电子商务

  •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直播带货的道义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基于道义经济学的视角

    袁宇阳;

    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占比不断增长的数字社会中,乡村直播带货逐渐成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主要路径之一,推动众多农民与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相衔接,促进农民收入提升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大国小农”的数字化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将共同富裕战略与乡村直播带货实践有机耦合,在推进乡村直播带货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反思性借鉴斯科特的道义经济学理论,发现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直播带货,必须塑造相对平等的参与机会、合理的数字红利分配、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及完善的保障制度,构建适应乡村直播带货的数字道义。然而,由于存在数字鸿沟下弱势农民参与边缘化、流量分化下红利分配不平等、乡村“原子化”下村民互惠不足、新型数字风险下保障制度匮乏等原因,乡村直播带货可能带来乡村内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非预期后果,应通过提升弱势农民数字参与能力、强化乡村直播带货红利共享、构建乡村直播带货分工体系、完善乡村直播带货保障制度,夯实乡村直播带货中的数字道义基础,增进数字化转型的普惠价值,在推进乡村直播带货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4年02期 v.38;No.35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125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贸论坛

  • 打造供给需求双中心对国际循环质量水平的影响

    王磊;魏龙;

    中美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使得单纯追求运行效率的国际循环和全球价值链构建方式弊端尽显。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投入产出数据和PageRank算法,利用供给中心度、需求中心度、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价值链国内生产长度等指标,分析打造世界供给中心、需求中心以及促进两者有机结合能否统筹安全和发展,全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实证结果显示,打造世界供给中心和需求中心均能显著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而且两者有机结合后的提升作用存在互补性;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需求中心和供给中心单独对国际循环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两者有机结合后的促进作用并未显著变化;基于三类贸易活动设计的9种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方式中,供给侧复杂全球价值链活动与需求端复杂全球价值链活动结合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的最优方式。我国应面向国内国际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打造全球供给中心,突破生产前沿约束,形成可持续的需求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以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为目标丰富需求层次、打造世界需求中心,进而促进供给需求双中心的有机结合,发挥两者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方面的互补性。

    2024年02期 v.38;No.353 6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反垄断中消费者福利标准的反思与适用

    朱公欢;

    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福利损害范围的规模性和不特定性、损害方式的个性化、损害结果的难以计量性要求反垄断法介入保护,数字经济非价格因素和动态竞争的特征使得传统消费者福利标准适用失灵,而实践中消费者福利标准往往会成为案件分析中的修饰性表达,导致反垄断法规范目标偏移。数字经济高度集中化的趋势,要求消费者福利保护由重视经济效率向重视市场结构和竞争过程转变,反垄断法作为行为规制法对消费者福利进行保护,防止消费者福利庸俗化。为避免科技巨头经济垄断权力蔓延至政治中心,新布兰代斯学派反对以消费者福利作为唯一诉求,主张通过反垄断法分析范式转型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实现经济民主和反垄断法多元目标。消费者福利保护是反垄断法的间接目标,应被作为判断竞争损害的参考要素。对于数字经济反垄断中消费者选择权损害的分析,应遵循合理原则,综合权衡经营者行为的竞争损害效果和消费者福利增进效果。同时,从实体标准和程序制度层面细化和完善消费者福利标准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行为规制中的具体适用。

    2024年02期 v.38;No.353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38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国际贸易

  • 贸易便利化与种业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65个UPOV成员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爽;

    充分发挥贸易便利化在稳定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激发种业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与农产品贸易深度对接,有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基于2001—2021年65个UPOV成员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贸易便利化、种业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同时立足收入水平、地理环境以及研发强度差异,探究贸易便利化以及贸易便利化与种业科技创新协同作用对粮食安全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粮食安全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贸易便利化能够通过种业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粮食安全,存在“贸易便利化—种业科技创新外部效应—粮食安全”“贸易便利化—种业科技创新竞争效应—粮食安全”的传导路径,且上述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贸易便利化以及贸易便利化与种业科技创新协同作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因收入水平、地理环境以及研发强度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中低收入国家、沿海国家以及低研发强度国家的促进效应更强。因此,应着力提升跨境贸易通关效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强化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营造优良技术研发环境;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贸易便利化策略,助力粮食安全水平提升。

    2024年02期 v.38;No.353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2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RCEP伙伴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效率与潜力——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潘紫燕;

    数字服务贸易是我国经济恢复与增长的新引擎,但我国数字服务贸易长期存在逆差,行业结构不合理。加强我国与RCEP伙伴国双边数字服务贸易合作,对推动我国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扭转贸易逆差意义重大。基于2005—2021年我国与13个RCEP伙伴国数字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分析我国与RCEP伙伴国数字服务贸易现状,进而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其出口效率与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自然因素看,人均GDP、人口规模、共同语言对数字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作用显著,地理距离、共同边界对数字服务贸易出口阻碍作用显著;从人为因素看,贸易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东盟“10+3”机制、区域贸易协定对我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作用显著,利用外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有阻碍作用但不显著;从出口效率看,我国对RCEP伙伴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效率整体偏低,且市场异质性明显,提升空间很大;从出口潜力和拓展空间看,数字服务贸易RCEP伙伴国大多数是冰山型市场,极少数是扩张型市场,没有发展型和饱和型市场,我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和拓展空间巨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RCEP伙伴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效率、深度挖掘出口潜力,应加快我国和RCEP伙伴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加强我国与RCEP伙伴国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因地制宜与RCEP伙伴国开展数字服务贸易合作等。

    2024年02期 v.38;No.353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584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企业管理

  • 不同集中度下供应商稳定性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陈金龙;李志伟;

    近年来,上市公司供应商断供事件频发,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从外部利益相关者债权人的视角,收集整理2008—2021年沪深A股804家上市公司2 825个年度供应商稳定性数据,实证检验供应商稳定性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供应商稳定性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表明外部债权人更看好供应商关系稳定的公司。调节机制分析表明,较高的供应商集中度会削弱供应商稳定性对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在采用替换变量、更换回归模型、赫克曼两步法、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从作用机制上看,供应商稳定性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大规模公司、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强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公司样本中,供应商稳定性对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更显著。为更有效降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公司应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和维护,保持稳定的供应商关系,提高供应链效率;为充分发挥供应商稳定性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应将供应商集中度控制在合理水平;应实施差异化供应商管理策略,大规模公司、行业市场竞争较强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公司要高度重视供应商稳定性的促进作用,着力完善供应商关系管理,促使公司确定更合理的供应商稳定性水平。

    2024年02期 v.38;No.353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86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2024年本刊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正>栏目设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稿、热点与前沿、流通现代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经贸论坛、国际贸易、区域经济、金融与投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学。重点选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02期 v.38;No.35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来稿要求

    <正>尊敬的作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感谢您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欢迎继续赐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本刊按照国际及国内有关编排规范,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请严格对照,一一规范,以免影响采用。

    2024年02期 v.38;No.353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中国流通经济

    <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原名《中国物资》)创刊于1987年2月,是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以流通经济为特色的综合性财经类学术刊物,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

    2024年02期 v.38;No.35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