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数实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基于企业“技术—数据”双重驱动的分析

    李豫新;金笑颖;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经济稳定以及国际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统筹发展与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路径。以2011—2022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探究数实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数字技术融合与数据要素循环是重要驱动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通过增强信息联通、优化资源配置和构建网状结构强化制造业产业链的抵抗力与恢复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产品经营多元化企业、处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位于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数实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短期内数实融合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但长期来看能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经济激励作用。为此,应聚焦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数字技术向薄弱环节渗透,建立统一数据交易平台,破解信息孤岛,强化制造业技术迭代与数据循环能力;构建柔性产业协同网络,优化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形成分布式、弹性化的网状生产体系;通过差异化政策降低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门槛,推动链主企业引领行业级数字平台建设;健全“长短结合”的保障机制,完善风险监测与补偿体系,确保数实融合的持续推进,系统性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2025年08期 v.39;No.371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2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与区块链融合的扩散效应与作用机制

    谢雨菲;孙国强;

    数实融合背景下,推动供应链与区块链融合发展,已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供应链与区块链融合面临资源与能力不足的双重瓶颈,基于纵向合作关系形成的扩散效应能够助力供应链摆脱融合困境。基于2014—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供应链关系数据,从创新扩散视角出发,结合技术-组织-环境分析(TOE)框架,实证检验供应链与区块链融合的扩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上下游企业与区块链融合能够显著促进焦点企业与区块链融合,表明供应链与区块链融合在供应链纵向关系中存在扩散效应,此结论通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上下游企业与区块链融合通过技术学习机制、组织联结机制和环境适应机制沿供应链向焦点企业扩散,有效促进焦点企业与区块链融合。在技术维度,依托技术外溢效应提升焦点企业对区块链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在组织层面,借助股权交叉持股等关联机制深化企业间制度协同;在环境驱动上,利用市场竞争压力促使焦点企业主动调整战略,形成与区块链适配的运营模式。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地理距离较远、规模较大、属于非国有的企业以及区块链协同能力较强的企业中,上下游企业与区块链融合向焦点企业扩散的效果更为显著。为此,应关注供应链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鼓励链属企业构建价值共创体系,实现强链补链;提升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共享信息资源,打通供应链与区块链融合扩散渠道;依据特定情境进行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供应链整体的数字化升级。

    2025年08期 v.39;No.371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电子商务

  • 社交电商中多元信息源信任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

    徐晓鹏;刘慢慢;

    社交电商中绿色农产品信息流形成了一个由商家、社交平台、意见领袖、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信息网络,并对消费者信任和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基于信息源理论,通过对569份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系统揭示了社交电商中多元信息源信任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商品信息呈现、平台结构保障、意见领袖特质和消费者间互动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绿色信任在商品信息呈现、平台结构保障、意见领袖特质、消费者间互动和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消费者信息素养正向调节商品信息呈现、平台结构保障、意见领袖特质和消费者间互动对消费者绿色信任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交电商信息环境,激发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不仅要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和加强多元信息源监管,提升绿色农产品信息质量和消费者绿色信任,还要加强消费者间互动和提升消费者信息素养,建立买卖双方互信关系和增强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决策能力。

    2025年08期 v.39;No.371 3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电商持续赋能间接参与农户的增收机制

    关昕;胡志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农村电商对促进农户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间接参与电商视角,利用陕西、贵州、江苏、山东、河北、安徽6省609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基准回归、中介效应两步法,检验农村电商对未通过电商销售产品的农户是否具有溢出效应,探究农村电商助推间接参与电商农户的增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电商对间接参与农户仍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不具备电商销售技能的农户可通过与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缔结合作关系的方式间接参与电商,进而享受数字红利。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电商通过规模化经营,推动土地资源整合、促进非农就业与降低滞销风险三种方式,提升间接参与电商的农户家庭收入。按区域看,间接参与电商的增收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河北省、山东省等传统农区尤为显著,对河北省农户的增收效应最强,对江苏省和陕西省农户没有直接影响。按收入类型看,间接参与电商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工资性收入提升效果最明显,对农业经营性收入的提升效果最弱。鉴于此,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户增收,需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辐射带动机制,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完善农业规模化经营制度,保障土地流转,提升电商服务能力;实施区域适配政策,优化农产品利润分配;激活财产性收入提升潜力,提高非农就业能力,优化多元收入增长机制;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扶持与示范引领,建立农户电商转型赋能机制,助力间接参与农户转型。

    2025年08期 v.39;No.371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5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贸论坛

  • 平台经济金融化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机理、路径与应对

    谭日辉;刘肖楠;许晨曦;

    平台经济在带来经济增量效应的同时,出现金融化趋势。平台企业在业务运营中越来越依赖金融化手段,导致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差距扩大。基于对平台经济金融化内涵、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机理和路径的分析,提出应对之策。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通过规模效应、数据资本化和垄断竞争,促使财富向资本端集中,形成“资本集约化、劳动碎片化”的分配失衡。弹性用工与算法控制在降低企业固定成本,实现对劳动过程精细化控制的同时,将社会保障缺失、收入波动性加大等风险转嫁给劳动者,劳动者收入增长滞缓且不确定性加大。数据资本化与垄断扩张引发制度性分配矛盾,拉大了资本与劳动回报的差距。为此,亟须从制度设计、资本引导和监管革新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包容性分配机制,平衡效率与公平。既要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又要引导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及劳动者利益结合,加强反垄断与数据治理,将劳动者权益、数据公平与资本监管纳入高质量发展框架,实现平台经济效率提升与收入分配公平的良性互动。

    2025年08期 v.39;No.37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徐成铭;董宴廷;王洛忠;

    发展乡村公共服务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基于2013—2023年我国31个省份(未含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从数字化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乡村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发展环境四个维度评价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从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所扶、文体服务保障八个维度评价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助推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且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发挥正向中介效应,政府注意力配置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存在差异,相比于数字化基础设施、乡村数字化治理两个子维度,数字乡村建设下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发展环境两个子维度的助推效应更明显;相比于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助推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明显。门槛效应分析显示,受人力资本水平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呈现单一门槛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助推作用显著增强。因此,为进一步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助推效应、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应持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政府注意力配置的催化和赋能作用,完善乡村人才政策,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模式。

    2025年08期 v.39;No.371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企业管理

  •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的影响与机制

    胡姜;殷旅江;

    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2023年我国A股135家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成本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降低企业成本间接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对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关系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的提升效应越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股权集中度看,相比于股权集中度高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股权集中度低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提升效应更明显;从企业所在地区看,相比于中西部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东部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提升效应更明显;从企业所处产业链位置看,相比于产业链下游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人工智能对产业链中上游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的提升效应更显著。因此,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本增效,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培育企业绩效提升新动能;强化市场竞争驱动,激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力,培育差异化产品竞争优势;结合企业特征,精准施策。

    2025年08期 v.39;No.371 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市场一体化对企业长期投资的短期抑制与破解之道

    解晋;侯懿芮;黄娟;

    市场一体化深刻改变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从而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将2004—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和省级数据匹配,分析市场一体化对企业长期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显著抑制企业长期投资,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市场一体化使企业跨区销售成本降低,理性企业通过促销策略实现经营目标,但促销产生销售费用,挤占长期投资所需资金;市场一体化消解地方保护,使市场竞争更激烈,导致企业长期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剧,理性企业倾向于以更具灵活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代替长期投资;市场一体化化解市场壁垒,企业进行分工合作的成本降低,出于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理性企业外包非核心业务、放弃“大而全”生产模式,从而缩减企业规模,减少长期投资。此外,因存在特殊的约束激励机制,市场一体化对国有企业长期投资的影响更显著;因存在信息成本,市场一体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长期投资影响更显著。为破解市场一体化与企业长期投资之间存在的短期矛盾,进一步分析指出,受限于市场容量,随着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可供开拓的市场规模缩小,市场趋于饱和,跨区销售的边际收益下降,同时市场竞争更激烈,短期投资的收益空间压缩,这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研发等长期投资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最终更高水平的市场一体化将促进企业长期投资。

    2025年08期 v.39;No.371 9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青年学者论坛

  • 数据资产入表的流通激励与制度因应

    杨莹莹;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创新、强化高质量数据供给与高效流通的政策协同,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数据资产入表与数据流通在价值创造、价值转化层面存在耦合关系。数据的核心价值产生于动态流通场景,数据流通的规模化发展须以产权清晰、价值明确、风险可控为前提,这是数据资产入表的核心制度功能。2023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为数据资产核算和入表提供实践指引,但相关制度设计并未突破对传统会计框架的路径依赖。实践中,确权规范缺位、会计规则不适配、信息披露不周延等困境,制约着数据资产入表对数据流通的激励作用。在数据确权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为数据资产入表的法律配置提供了指引,应以此为基本遵循,构建初始端持有权—流通端利用权的权利配置框架,实现秩序维护与效率提升的协同。在会计确认与计量层面,应采取分阶递进路径,延续《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无形资产—存货二分的科目列报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待数据交易市场成熟后,可以构建独立会计准则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在披露机制层面,须构建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过程性信息与结果性信息协同互补的披露框架,以“重大性”为核心基准,按照纵向风险分层与横向动态调适的逻辑划分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并建立表内确认与表外补充的双轨披露体系。

    2025年08期 v.39;No.371 1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5年本刊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正>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热点与前沿、流通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经贸论坛、国际贸易、区域经济、金融与投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学、青年学者论坛。重点选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2025年08期 v.39;No.37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来稿要求

    <正>尊敬的作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感谢您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欢迎继续赐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本刊按照国际及国内有关编排规范,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请严格对照,一一规范,以免影响采用。来稿请使用word2007以下版本。一、论文题目、作者单位:写出中、英文全称和所在地、邮编。中文题目中请勿使用英文及英文缩写;如多名作者请依次排列,以“,”分隔,并在每位作者名后加注释号,如李晓宪1,王晓宪2,赵晓宪3;单位与其序号对应(参见附文)。每篇文章作者最多不能超过3个。

    2025年08期 v.39;No.371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欢迎订阅中国流通经济

    <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原名《中国物资》)创刊于1987年2月,是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以流通经济为特色的综合性财经类学术刊物,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论创新,加强流通经济理论研究,提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流通领域改革实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主要发表流通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关注国内外流通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发展趋势,传播市场信息,交流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与经验,

    2025年08期 v.39;No.37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