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磊;白静;朝曾;逆全球化思潮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给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带来显著压力,使经济韧性成为重要议题。人工智能具有技术渗透性、创新协同性、空间辐射性等特征,能在有效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同时,深刻影响经济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根据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技术创新驱动—系统韧性响应—空间溢出传导”理论框架,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扩散、环境规制在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扩散、加强环境规制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相比于中东部、产业集聚程度高、政府参与度高的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在西部、产业集聚程度低、政府参与度低的地区更强。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工智能既能带动本地经济韧性提升,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韧性提升,但该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应聚焦核心机制强化技术赋能,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助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调节政府施政力度合理控制政府参与边界,根据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动态评估企业技术需求与政策效果,对市场活力充足领域减少直接扶持,对创新薄弱环节精准补位,避免过度干预或扶持力度不足;立足地区差异优化空间布局,东部地区打破行政分割实现互流,中部地区协同调节放大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引进技术强化基础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5年09期 v.39;No.372 6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19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